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 25日晚举行
戴玉强在《希望》音乐会上放歌
一台曾经伴随深圳经济特区走过峥嵘岁月的音乐会,14年后即将重返舞台。8月25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的前夕,这台主题鲜明、气势磅礴的交响合唱音乐会《希望》将在深圳音乐厅经典再现。在戴玉强、马倩、张学樑、丁越、费琪芳等多名中国及本土优秀歌唱家的纵情歌唱中,在深圳交响乐团、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的默契合作下,音乐会将诗意回溯深圳经济特区35年来一脉相承的精神源流。
音乐会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协办,深圳交响乐团承办。
建党80周年之际唱响北京
一提起《希望》,深圳许多文艺工作者都难以忘怀14年前的“北京之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这台包含深圳特区人民无限深情的音乐会,曾经轰动北京。2001年6月15、16日,作为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文联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的首台节目,《希望》音乐会在北京保利剧院连演两晚。这是深圳建立特区以来规模最大的原创音乐会,轰动京华。
时任深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的姚峰还记得,当时参加《希望》演出的300多位演员几乎汇集了“深圳最强音”,包括刚刚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的李云迪及其师姐陈萨,深圳歌唱家余凤兰、朱晓玲和深圳交响乐团、深圳音协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合唱团等本土文艺团体。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和歌唱家戴玉强、冯瑞丽、于乃久等也应邀助阵。这台音乐会得到了北京文艺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认为“有气势、有魄力、有特色,体现了浓郁的深圳风格”,“在音乐中能够听到特区建设者的心声”。
深圳文艺之路的“音乐坐标”
在深圳文艺事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希望》进京演出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音乐坐标”,它将声乐作品谱写为标准的交响乐章,在形式上打破了许多固有的限制,在舞台和创作构思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交响合唱”这个样式的艺术品位和容量,非常适合表现深圳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都进行了精雕细刻。
交响合唱《希望》由张千一作曲,蒋开儒、赵大明等作词。不少业内人士评价,在《希望》中,深圳音乐三方面的突出成就——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严肃音乐、以合唱艺术为代表的群众音乐、以主旋律歌曲和流行音乐为代表的现代声乐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台音乐会犹如一个分水岭,此后,深圳音乐再次走上了快车道,紧扣时代脉搏的深圳歌曲创作逐渐迈向成熟,一大批擅长主旋律创作的词曲作家相继涌现,深圳原创音乐的又一个繁荣时代从此开创。随后的2009年春,深圳以一项气势恢宏的大型系统文化工程——音乐工程,开启了城市音乐的崭新里程。
在深圳特区建立35周年之际,《希望》再次登上舞台,可谓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对深圳改革开放奋斗历程的一次诗意回溯,让人们得以在那些深情的旋律中,感受特区建设30多年来一脉相承的精神源流。
戴玉强张国勇14年后携手再现“最强音”
为庆祝201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深圳交响乐团重新排演《希望》。为了使作品更加贴近时代精神风貌又不失创作初衷,深圳交响乐团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对乐曲部分章节进行了二度创作,尤其是第四乐章“永远的进取”改写为“梦之交响”,由沉海作词的为女声独唱、合唱与童声合唱而创作的《重拾希望》,点睛主题。
和14年前一样,该音乐会依然由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执棒,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再次应邀助阵,本土文艺团体深圳交响乐团和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也以全新阵容通力合作,让这个标志性的音乐会得以经典重现。
深圳交响乐团团长陈川松告诉记者,音乐会将由管弦乐《红旗颂》的磅礴旋律中开场,随后,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序曲“春天的故事”中,包含四个乐章的交响合唱《希望》将正式展开。在第一乐章“走向深圳”和第二乐章“红土地的誓言”中,中国优秀歌唱家张学樑、丁越、费琪芳、吴睿、洪振翔、冯瑞丽以及深圳优秀歌唱家杨乐、范媛媛、原琳琳、孙健、王子将携手放歌。第三乐章“说给大海”中,戴玉强将以华丽的声音和丰富的表现力,把人们领到了一个无边的蔚蓝和希望之中。第四乐章“梦之交响”则由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马倩担纲独唱。
四个乐章各具个性,俨然一部史诗般的“东方传奇”,反映了深圳城市的崛起、建设者创业的艰辛、面向世界的胸怀,以及人们在党领导下正在进取中创造着新的业绩。